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34章 天下初平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3

  如此,小遼澤內新郡,亦得其名。
  自雛鴉號改造壹新,爵室三面清鋼琉璃舷窗前。環視小遼澤施工現場。劉備恍惚又回到,初封臨鄉侯時,治水督亢情形。
  彼情彼景,歷歷在目。
  轉眼已過十余載,已是而立之年。去年末,薊王上表,並傳檄天下。請除光熹、昭寧、永漢三號。
  董侯、史侯、合肥侯,紛紛響應。董侯問政薊王,當擇何號。
  年初,薊王上表,獻號“初平”。意指,天下初平。
  於是“三侯”共詔。春,正月,辛亥,改元初平,赦天下。始稱,初平元年。
  史稱“三侯同(年)號”。其象征意義,不言自喻。畢竟漢朝猶在,社稷尚存。所謂“傳承”,(年號)二字道盡。薊王赤膽忠心,天地可鑒,日月可表。
  薊國新並遼東屬國,計五十余縣。當可比壹州之地。然國土皆位於幽冀二州,換言之,即便兼督四州,薊王亦不過新得三州之地。如此著想,三侯皆稍得心安。
  循例。凡牢城,皆歸大夏令劉曄所轄。然從建制而言,仍隸屬於郡。且渝陰、下遼二縣,唯有濱海灘塗,適宜曬鹽。近(渝)水之地,皆宜稻作。
  於島夷而言。舉家入牢城為鹽戶,乃最佳之選。青鹽產量持續走高,然鹽價不降反升。只因不斷更新曬鹽技藝。如今薊國所產海鹽,已與青鹽迥異。
  青鹽,鹽之壹種。多產於西南、西北各處鹽井、鹽池之中。大而青白,故稱。也稱戎鹽。“惟以青鹽換粟”,既此。
  薊國海鹽,潔如雪,細如砂。號“大夏玉砂”。正如薊國長粒香米,風靡國中海內。壹石高達八百錢。乃至薊國鹽漬,皆取河東大鹽。只因價低。
  薊國新谷,季季只賣三百鈔壹石。十年不漲。薊王有大功於社稷。天下百姓,青黃未接時能得以果腹。天災人禍再無奸商囤積居奇。薊國居功至偉。壹國廣濟天下,號大漢壹藩,薊國實至名歸。
  郡縣需薊王命名,諸城港則無需。薊王遂乘雛鴉號返航。順下渝口。入大遼水。而後逆進向北。駛往大遼澤所在。
  “大遼水出塞外,南至安市入海,行千二百五十裏。”
  史上,漢魏時,大遼水船運,已頗具規模。《三國誌·吳誌》載,孫權於嘉禾二年(233年)“使太常張彌、執金吾許晏、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,金寶珍賀、九錫備物,乘海受(公孫)淵”。孫權遣東吳船隊,自東海逆入渤海,並溯大遼水,直抵遼陽。足見時下運力之強。
  遼陽上至望平河段,百裏水路,散漫為澤,直至(燕)長城沿線。正因河道浸沒於大澤之中,水路不顯。故東吳船隊,再無從北行。
  自並入遼東屬國。都水署並將作寺,已合力探明水路。幾於渝水,同啟築堤。以大遼水為界,西岸皆為薊國所有。然薊王卻命將作寺,對岸築堤。惠及兩岸百姓。築堤聚水,水漲船高。便於大舡通行。且水流湍急,泥沙亦難沈積。
  船過遼陽,西岸舉目白茫。
  《資治通鑒》:唐貞觀十九年(645年),太宗親征高麗,“(皇)上至蒲溝駐焉,督填道諸軍渡渤錯水,暴風雪,士卒沾濕多死者,敕然火於道以待之”。註曰:“蒲溝、渤錯水皆在遼澤中。”又釋曰:“海城縣西北有渤錯水,唐貞觀十九年,(太宗)親征高麗,攻安市城不克,引(軍)還至遼東。渡遼水,遼澤泥淖”,“八十裏車騎不通”。
  如此可知,唐太宗回軍時,乃沿傍海道。所渡“泥淖八十裏”,為小遼澤。
  而太宗親征時,“庚午(初三),車駕至遼澤,泥淖二百余裏,人馬不可通,將作大匠閻立德,布土作橋,軍不留行,壬申(初五),『渡澤東』,丁醜(初十),車駕渡遼水,撒橋以堅士卒之心,軍於馬首山”。
  “泥淖二百余裏”,乃是大遼澤。
  亦知,太宗引軍往返,乃繞行醫無慮山首尾。穿越大小兩處遼澤。
  晚至唐時,大小遼澤,尚如此廣袤,可想而知。時下必有過之,無不及。
  小遼澤,東西徑二百裏。大遼澤,東西徑三百裏。南北略短。
  三百裏大遼澤,廣袤萬裏。百裏壹縣,足可辟九縣。壹縣滿十城港,計九十城港。
  待東境郡縣築畢。薊國足有五百城港。向化四裔,分戶遷居,皆足可安置。
  比照十余年移民趨勢匯總。上計署估計,三年之內,薊國當破二千萬口。利益廣大,吏民振奮。
  壹國廣濟天下。炎漢三興,不應我主,還證何人?
  大遼澤內,枝津暗流,水網密集。只築大遼水堤,不足以分割沼澤。水情遠比小遼澤,乃至雍奴藪復雜。
  且廣袤澤地,除大遼水外,諸水皆籍籍無名。
  薊王需“先定水,再名城”。以水分陰陽。
  “稟主公,大遼水情錯綜,非壹日之功。”都水令鐘演,亦伴駕抵達。
  “不必急於壹時。”薊王初觀此澤,徒生煙波浩渺之感。心中敬畏,油然而生。壹片汪洋,無立錐之地。只需圩田大成,地利之豐膏,恐在督亢、雍奴之上。若此處大興稻作。可保薊國百年足食。
  再加海外寄田,大漢再無缺糧之危。
  大匠師畢諶,已先行抵達。上呈將作寺所繪,水脈簡圖。
  果然枝津交錯,暗流眾多。堪比巨馬之豐水,便有三條。自西北向東南,呈“川”字,隱流大遼澤,暗通大遼水。
  果然塞外不毛之地。人跡罕至,無有命名。薊王遂名為“三川水”:西川水(西河),中川水(繞陽河)、東川(柳河)水。
  初立東川、中川、西川三縣。余下諸縣,待治水畢,再從長計議。
  經停壹日,王駕折返。雛鴉號出大遼口,入三足踆烏,母艦船腹。薊王碧海乘風,斜驅遼東灣。過碣石宮,入渤海上灣,經巨馬水路,返回南港。
  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
  來去十日。薊王當不缺席,月初大朝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