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78章 壹門爭義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2

  “可是孔夫子二十世孫、太山都尉孔宙之子。孔融,孔文舉。”董重焉能不知。
  “正是。”楊彪對曰。
  孔融少有異才,勤奮好學,曾受李膺贊許。後與平原陶丘洪、陳留邊讓並稱於世。
  十三歲時,其父孔宙去世,孔融悲痛過度,需人扶才能站起,州裏因贊其孝行。逢黨錮,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恨,密令州郡捉拿。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為至交好友,於是便逃到孔褒家中。恰逢孔褒不在。時孔融年僅十六,張儉以其年輕,未告知原委。孔融看他窘迫,便對張儉說:“兄長雖未歸,難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妳嗎?”遂留張儉藏於家中。
  後事發,自國相以下,皆暗壓此事,張儉得以逃脫。孔褒、孔融則被逮捕入獄。但不知兄弟二人,是誰犯了窩藏之罪。官吏審問,孔融答曰:“收匿張儉的是我,有罪歸我。”孔褒卻說:“張儉來尋我,非弟之罪。罪在我,甘願赴死。”又問孔母,孔母答曰:“年長之人承擔家事,罪責在我。”見壹門爭著赴死,郡縣遲疑不決,遂向朝廷請示。詔定孔褒之罪,死於獄中。孔融因此事而聞名。州郡徵辟,皆不就。
  後受時任司徒的楊賜征召,為司徒掾屬。年初,何進升任大將軍,楊賜遣孔融登門道賀。因門人怠慢,未及時通報,孔融怒把名刺奪回,自責而去。大將軍以為有失臉面,欲派劍客追殺孔融。便有賓客進言:“孔文舉有盛名,大將軍若與其結怨,四方之士皆會相隨而去。不如以禮相待,使天下人皆知將軍胸懷廣大。”
  何進納其言,征辟孔融為大將軍掾屬,又舉其為高第,遷任侍禦史。不久,孔融便因與上司,禦史中丞趙舍不和,托病歸家。
  正因是老父的掾屬,楊彪這才舉薦孔融給驃騎大將軍。
  “聞此人剛直不阿。曾奉司徒命,核官僚之貪濁者,將加貶黜。孔融多舉宦官親族。尚書梁鵠害怕得罪宦官,於是召孔融等屬官詰問斥責,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,毫不隱諱。”董重訕笑:“海內名士,如何能屈就我之門下。”
  楊彪進言道:“孔融壹門爭義,長兄孔褒因而被害。故孔融對十常侍等人,切齒生恨。將軍貴為外戚,他日若掌大權,宦官焉能不除?”
  外戚與宦官相殺,幾成慣例。
  董重這便醒悟:“因可假我之手,鏟除內宦。孔文舉才願屈就我門下。”
  “然也。”楊彪又道:“如將軍所言,孔文舉乃海內名士。若得他鼎力相助,天下有識之士,必紛紛來投。那時,將軍府中人才濟濟,何愁大事不成。”
  “妙極!”董重撫掌而笑。笑罷又忙舉杯道謝:“多謝少府,解我心憂。”
  “區區小事,不敢言謝。”楊彪亦舉杯。
  待董重起身歸位,壹直側眼相看的曹操這便離席,請董驃騎同去更衣。
  董重欣然應約,與曹操同往。
  曹操這便已密語相問:“楊少府舉孔文舉,董驃騎可知其深意?”
  “未知也。”董重壹楞。
  “今朝外戚,設有二府。大將軍何進所用,皆豪門。大將軍府長史,便是本初。何進能有如今聲勢,本初居功甚偉。正因大將軍府權重,才顯驃騎府權輕。今楊少府舉孔文舉為驃騎府長史,便欲借士人之力,為將軍壯大聲勢也。”曹操笑道。
  “原來如此。”董重這才醒悟。
  兩府背後的明爭暗鬥,實則為豪門與士族之爭。世家豪門,借大將軍何進之力,掌握大權。而兩漢以來,逐漸壯大的士族,亦想借董重之力,分壹杯羹。
  剩下寒門,或依附宦官。或入鴻都門學。或北上四方館、西進四海館,投奔薊王。不壹而足。
  熙熙攘攘,利來利往。
  說白了,陣營分立,還是利益之爭。
  話說。幕府車駕出東口驛,入關中。車過汧縣,渝麇侯耿協,出迎十裏。
  盛情難卻。劉備遂入城赴宴。
  都護西域輔漢大將軍,薊王劉備。高官顯爵,自入主座。渝麇侯為薊王引薦。席上作陪之人,皆是今漢世家之主。所謂興今漢之六大家族,多已名存實亡。更有如竇融、梁統二家,因後人弄權而身死族滅。
  然六大世家依附帝國,二百余年。開枝散葉,相互攀纏,已是樹大根深。與其同氣連枝的世家豪右,多如牛毛。
  光武帝為籠絡功臣宿將,多與之聯姻。以至於今漢選後,不出竇融、鄧禹、馬援、梁統等,六大家族之外。
  然,有利有弊。壹方面鞏固了皇權,另壹方面又造成外戚專權。《後漢書·皇後紀》:“東京皇統屢絕,權歸女主,外立者四帝,臨朝者六後。”足見壹斑。
  外戚掌握廢立大權,必然“貪孩童以久其政”。自章帝以降,所立新帝,最大不過十七,最小不過百日。皇帝年幼,太後便“援例(引用舊例)”臨朝聽政。所謂“臨朝者六後”,即:竇、鄧、閻、梁、竇、何,前後有六太後臨朝稱制。太後臨朝,勢必將重用親族。朝中大權不是委之於父,便是托之於兄。
  今朝更甚。陛下有嫡母與生母二太後。還有何皇後。三足鼎立。
  竇太後雖成孤家寡人。然永樂董太後,卻有驃騎將軍董重,引為外戚。董重借剿滅黃巾之功,而獲大權。開幕府與大將軍何進,分庭抗禮。
  聽聞,日前董重得楊彪保舉,拜孔融為長史。孔融又舉東海郯縣人王朗等舊識入府。驃騎將軍府,聲勢日隆。大有與何進比肩之勢。
  南北宮中,董太後與何皇後明爭暗鬥。
  洛陽城中,驃騎將軍府與大將軍府,相互角力。
  內有孤家寡人竇太後,外有孤臣薊王劉備。遂成了左右局勢的關鍵人物。
  比起洛陽城內,妳死我活的外戚相爭。曾輔佐光武中興漢室的世家大族,已開始押註薊王劉備。
  今有關中各大族之家主,齊聚渝麇侯國,為薊王接風。其意,不言自喻。
  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。若能傍上薊王這株大樹。三興炎漢二百年。各家榮華富貴,自當再續二百年。
  天生劉三墩。薊王又豈能不知。正如少時,恩師所言。豪門、寒門皆是百姓。權貴附漢而興。便是所謂既得利益者,握有大量資源。亦當妥善安置。慎重以待,斷不可輕視。
  以自帶的後世眼光來看。隨皇朝更叠,總有勛貴興起。不過是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而已。終歸是風水輪流轉。
  血洗壹半去拯救另壹半。皆是治標不治本。
  標本兼治,才能澤被千秋萬世。
  窮盡此生,劉備定要嘗試在他手中實現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