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劉備的日常

熏香如風

歷史軍事

炊煙四起,黃狗亂吠,順著夕陽的余暉,將目光灑向院中那叢怒放的野花,呆坐在廊下的小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073章 大行天下

劉備的日常 by 熏香如風

2021-11-6 18:52

  熙熙攘攘,利來利往;人為財死,鳥為食亡。
  錢能通神。古往今來,無往不利。薊國雖富庶,卻藏富於民。薊王不過百畝溪谷美田,橫豎壹裏宮殿。產業若幹,外加陵園。滿打滿算,資產亦遠不足百億大錢。
  錢從何來?
  “此事易耳。”荀攸言道:“九阪懸樓,即便壹樓作價五百萬錢,亦莫過二千懸樓,足以湊齊。”薊王威信天下。眼看天下大亂,兵匪壹家。能保身家性命,壹世平安者,唯我薊王。天下貴胄又不舍洛陽富貴榮華,遷入函園,二全齊美。
  賈詡笑道:“如此,薊國券鈔,當大行天下。”
  “計將安出?”田豐忙問。
  “只需如此如此……”賈詡久居洛陽,掌管金水小市。殖貨諸事,無人能及。唯二位國相,能與之比肩。
  薊國紙幣,之所以喚作“券鈔”。正因其兼具“券書”的契約性。換言之:券鈔持有者,與薊王劉備,簽訂券書。雙方共同約定:此鈔的價值,與等量角錢同。
  由此可知。“券鈔”並非“自身”價值幾何,而是“約定”價值幾何。
  時下重諾輕死,無信不立。上至王侯,下到黎民,契約精神,深入髓裏。史載:漢文帝四年,“(河陽)侯(陳)信坐不償人責過六月,奪侯,國除”。
  即便是王侯,欠債超過壹定期限,也受懲罰。甚是奪侯除國。足見事大。
  券鈔之所以迅速風靡絲路沿線。正因薊王威信天下,壹諾千金。與薊王簽訂券書,自萬無壹失。
  於是乎。當三公九卿,洛陽勛貴,還在為如何支付,爭論不休時。“九阪懸樓,琉璃寶鈔”,橫空出世。面值千萬薊錢。正面與壹般琉璃寶鈔,別無二致。背面細則,卻洋洋灑灑,約定憑此寶鈔,可購得九阪懸樓豪宅壹座。
  前後皆加蓋『薊王之璽』。
  《後漢書·光武紀》建武三年註引蔡邕《獨斷》:“皇帝六璽,皆玉螭虎紐,文曰‘皇帝行璽’、‘皇帝之璽’、‘皇帝信璽’、‘天子行璽’、‘天子之璽’、‘天子信璽’,皆以武都紫泥封之。”又有傳國玉璽,合稱“七璽”。
  “傳國玉璽”取材於“和氏璧”。乃奉始皇帝之命所鐫,為秦以後,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。其方圓四寸,上紐交五龍,正面刻有李斯所書:“受命於天,既壽永(且)昌”。
  余下六璽,乃皇帝常用,俗稱“天子六璽”。
  《漢官舊儀》載有“六璽”之具體用法:皇帝行璽,凡封命(諸侯王及官員)用之;皇帝之璽,凡賜諸侯王書用之;皇帝信璽,凡發兵用之;天子行璽,征召大臣用之;天子之璽,策拜外國事務用之;天子信璽,事天地鬼神。
  雖不比天子,然壹枚鮮如赤陽的薊王璽印,足矣。
  薊王罰銅百億,洛陽人盡皆知。掐指壹算,也不過千座九阪懸樓,而已。
  先前還憂心薊王勢必拆東補西,入不敷出的各色人等。長籲短嘆,咋舌不已。
  薊王之強,今日終得親見。
  十裏九阪,究竟能造樓幾何。當遠超壹千之數。
  “樓鈔”壹出,便引壹幹人等,暗中詢問。普通琉璃寶鈔,又當如何?
  賈詡答曰:自與“樓鈔”等同。
  眾人紛紛醒悟。壹枚千萬面值的琉璃寶鈔,便可換來壹棟九阪懸樓。便有太皇董太後取琉璃寶鈔給侄董承。如願換來豪樓壹座。雖還只是模型展示,然薊國良工皆已標註好樣式、尺寸、位置。斷不會差之毫厘。
  話說。薊國營城術冠絕天下,薊王威信海內。何必見疑。
  洛陽貴胄,何其多也。有孟津大火,阿閣兵亂。此時不避入函園,更待何時。
  “樓鈔”竟被炒至數倍,仍壹票難求。
  首批百張“樓鈔”,眨眼間被搶購壹空。
  搶購者,歡天喜地,欣喜若狂。落空者,捶胸頓足,哭爹喊娘。
  便在此時,忽聞普通琉璃寶鈔,亦可等價購得九阪懸樓。於是乎,“疑似”手握琉璃寶鈔的勛貴門前,車馬障道,排成長龍。
  “何以至此?”少帝居高遠眺,好奇發問。
  又遷回雲臺殿暫居的太皇竇太後答曰:“爭的不是懸樓,而是身家性命。”
  “買樓能保命。”少帝這便醒悟。
  “然也。”太皇竇太後輕輕頷首。
  “薊王威信天下,是福是禍?”少帝忽問。
  “自然是福。”太皇竇太後,諄諄善誘:“先帝托孤薊王,才有陛下登基。”
  “(朕)當如何自處?”
  “順應天命。”
  “如此,當取琉璃寶鈔。”少帝脫口而出。
  “陛下明見。”太皇竇太後欣然點頭。
  果不其然。待各路人馬,重聚瑤光殿。眾口鑠金,異口同聲:“宜取琉璃寶鈔。”
  饒是足智多謀賈文和,亦難掩肉疼之色:“悉聽……尊便。”
  安身方能立命。亂世將至,遷居洛陽京畿,猶不穩妥。遷入函園,方稱萬無壹失。正如太皇竇太後所言,爭的不是樓,而是命。
  書傳薊國。薊王劉備深受啟發。
  百忙之中,專開朝會。商討“券鈔”事宜。
  劉備言道:“寶鈔與券鈔,相輔相成。先前只對應銅錢。然洛陽樓鈔之事,卻讓孤深受啟發。薊國名產,皆可制鈔。”
  饒是二位國相,亦不明所以。
  耿雍起身奏問:“主公何意?”
  劉備笑而不答,反目視大夏令劉曄:“子揚且說,今季鹽田,收成如何。”
  “回稟主公,鹽府各牢,百五十萬畝鹽田,以畝產十六石計,可得青鹽二千四百萬石。青鹽壹石五百錢,折錢百二十億。”
  “如此,今季可發‘鹽鈔’百二十億錢。”
  不等眾人領悟,劉備又問上計令陳逸:“今季稻谷,當收幾何?”
  “不算官田,當有四億石新谷入倉。”陳逸奏曰:“折千二百億錢。”
  劉備笑道:“如此,今季可發‘谷鈔’千二百億錢。”
  耿雍起身奏問:“鹽田、稻田,諸如此類,年年豐產,券鈔年年發否?”
  “只發增量。若減產,則將減產折錢,收歸貲庫。待來年豐產,在適當發放。”劉備答曰。
  “規矩取其無私,繩取其直,權衡取其平。”耿雍遂醒悟:“主公欲‘平權衡,正度量,調輕重’乎?”
  “然也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