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第壹臣

青史盡成灰

歷史軍事

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,壹大壹小兩個孩子,緩慢前行。 他們的旁邊是空曠的原野,只有寥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

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

2022-12-9 22:32

  李貞向朱元璋說完之後,壹直沒有出聲的李善長晃晃悠悠,站了起來。身為最早的有座壹族,李善長看著朝堂風雲變幻,著實有些時候了。
  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老李就是個神龕上的擺設,空占著位置,毫無靈驗,試看將來的大明,必是年輕人的天下,可是今天李善長就要告訴大家夥,為什麽姜是老的辣。
  老李已經觀察許久,也聽張希孟說了好幾次,早就做到了胸有成竹。
  “上位,老臣以為,自秦漢以來,歷代國家的稅收,都以農為根本,不管是丁稅,還是田賦,都躲不開人丁二字。唯獨趙宋,商稅數額頗大,超過了田賦,但是趙宋靡費巨萬,不足道也。”
  “為何歷代只收農稅,不收商稅呢?老臣以為,是因為只能收農稅沒法收商稅……不信瞧瞧朝堂,除了戶部,還有別的衙門能負責嗎?沒有啊!”
  李善長笑呵呵道:“張相,這壹點妳該是有體會的,當初在妳力主之下,咱們設立了度支局,分出了稅務部,可即便如此,老夫也以為遠遠不夠。”
  張希孟含笑點頭,“在下恭聽李相高見。”
  李善長笑道:“戶部征收田賦之前,是地方衙門,編戶齊民,建立黃冊,清丈田畝,確定魚鱗冊,以此二冊,來征收田賦。試問稅務部怎麽收稅?現在稅務部在長江,運河,贛江各處航道,設立稅卡。又在各個城市,主要集市,安排官吏。再有就是市舶司,鹽場,收到的商稅確實不少。但是商賈經營,買賣往來,還有太多的環節,沒有管起來。”
  “朝廷管不了,商賈就要自己胡來,偏偏我大明不允許他們胡來,這幫人就懷念大元。尤其是北平、大同等地,和元廷殘余往來頻密,也就出現了那麽多的書信往來……張相,妳以為老夫解得如何?”
  張希孟含笑道:“李相公燭照萬裏,洞若觀火,自然是看得明明白白。長久以來的忽視,對待案情的含糊,會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,不可不慎重。”
  李善長連連點頭,“確實,明明應該是按照走私糧米,危害大明安全來辦的案子,弄成了謀反,雖然壹樣是殺人,但對世人的警醒,卻是完全不同。”
  李善長頓了頓,又道:“張相,如果老夫沒有記錯,很早以前,妳就主張過,要設立商業部,有這個想法吧?”
  張希孟道:“確實,只是當初百廢待興,整個大明還沒有轉過來,我以為時機還不算恰當。”
  李善長含笑道:“到了現在,宗正寺打理皇家產業,頗有成效,稅務部運行多年,情況已經很明白了。再有行省劃分,也初具規模……我以為應該做好準備,請上位聖斷!”
  張希孟頷首,隨後他和李善長壹起面向老朱,正在這時候,李貞也站了出來,隨後朱升竟然也加入其中,四位老臣,壹起躬身懇請。
  這時候站在朱元璋身邊觀政的太子朱標竟然也站了出來。
  “父皇,孩兒雖然不懂政務,但孩兒以為,我大明是推陳出新,壹掃千年積弊,重興華夏。理當有所轉變,原來的六部格局早就不適用了,近年來也多有改革,時至今日,正應該順天應人,徹徹底底革新大明才是!”
  李善長張希孟等人壹怔,壹起道:“臣等附議!”
  還沒等朱元璋說話,汪廣洋、羅復仁、毛貴、胡惟庸,乃至楊憲等等,全都壹起躬身施禮。
  “臣等附議!”
  好家夥!
  舉朝上下,皆是壹個看法。
  哪怕是朱元璋,也只能徒呼奈何了。
  這就是為什麽皇帝很討厭臣子結黨營私的原因所在。
  張希孟和李善長,他們倆湊在壹起,左右二相,看法壹致,基本就定下了八成。道理很簡單,哪怕老朱,也不能伸出兩個巴掌,同時扇這兩位嘴巴子。
  而且這壹次張希孟還拉來了李貞,朱升,就連朱標也跟著湊熱鬧。
  就這個陣容,朱元璋想不答應都不行了。
  胡惟庸、楊憲等人同樣明白這個道理,他們不跟著搖旗吶喊,還想屁吃啊!
  事情弄到了今天,張希孟壹點點布局,總算把老朱拉到了溝裏,即皇家投資工商之後,整個大明的朝堂,從官制設計上,總算有了商業的份額。
  其實很多人都對古代執著於農業稅,忽略商稅,耿耿於懷。
  覺得財稅枯竭,是大明亡國的重要原因,相應的就覺得士紳商賈勾結在壹起,罪孽滔天,不可饒恕,殺得壹個不剩才好……
  只是這個問題裏面,有個最基本,最簡單的常識……想收商業稅,總要有這個衙門,有相應的人才,有征收的辦法,有稅賦額度,有國法規矩……沒有這壹整套東西,妳想公平合理地收稅,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  事實上商賈也不是不納稅,只是他們沒把稅交到國庫。
  地方豪強,各級官吏,藩王宗室,鎮守太監……所有人都伸手拿錢,從商人身上拿好處,或者幹脆就讓自家人去經商。
  而他們能拿到好處,自然就會放水,商人想幹什麽就幹什麽,哪怕走私糧食給敵人賊匪,也在所不惜。
  所以說,這個故事單純從“八大皇商”來講,總是不夠完整的,事實上這是壹開始設計的缺陷,最後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,以至於吞噬了壹個國家。
  妳說讓天啟來征收商稅,或者讓崇禎來幹這事,那還不如殺了他們來得痛快。
  根本就做不到,祖制擺在那裏,從上到下,那麽多拿了好處的人,誰肯替妳做這事啊?
  非要逼著硬幹,沒辦法,就只能讓龍歸大海,皇帝下水了……
  其實這種缺陷,從壹開始就暴露出來,只是老朱沒有弄明白罷了!
  比如歷史上的朱元璋辦胡惟庸,辦李善長壹案,就提到了壹個罪名……通倭!
  很多人都覺得荒唐,很多史學家也考證,完全是誣陷,就是為了鏟除李善長等人,捏造的罪名,就算老李他們有心謀反,也不會傻到通倭通寇,根本是朱元璋胡來。
  貌似這麽說,也能講得通。
  毫無疑問,朱元璋就成了天性薄涼,為了屠殺功臣,不惜捏造罪名,羅織陷害的暴君。
  但如果稍微多說兩句,把走私的問題放上去,似乎就不壹樣了。
  李善長和胡惟庸的手下,有沒有向北元,向倭國走私商品?有沒有從中獲利呢?
  應該是有的!
  畢竟大明立國之初,百廢待興,物資奇缺,這時候走私肯定能獲得巨大的利益,不管是胡惟庸,還是李善長,他們不做,也擋不住下面的人。
  這時候該怎麽定罪?
  走私?
  或許不夠勁兒!
  看看國法……也算不得什麽大罪!
  那就通倭吧!
  按照謀反來算!
  事情這麽壹順下來,似乎就有了另壹番緣由。
  李善長這壹次及時倒戈,站在了張希孟壹邊,甚至給他自己的未來解套了,只要不出意外,這老頭是可能安享晚年了。
  根據李善長和張希孟的共同意見,大明要增設壹個商業部。
  這樣壹來,明朝的財稅格局就會徹底改變。
  首先,戶部執掌田畝戶籍,總攬民政事宜。
  自戶部之下,是各地布政使,知府,知州,知縣……這壹整套體系,管理百姓和土地。
  然後是商業部,商業部負責農業之外的壹切經濟活動,大到商行,作坊,小到店鋪,門臉,全都要在商業部登記,取得核準。
  商業部向下,也是連著布政使,各級地方衙門。這時候就要在地方衙門增設主管商業的吏員,層層落實。
  在戶部和商業部之外,就是稅務部……所有的田賦、商稅、關稅、鹽稅,悉數歸結到稅務部,由稅務部負責征收,繳納進入國庫。
  按照目前大明的規矩,國庫還在戶部之下,也就是說,戶部雖然不負責征稅了,但是戶部卻能代管國庫,依舊權柄驚人,在財稅各部當中,處於主導地位。
  如果想要繼續改革,就是再增加壹個主管花錢的財政部,同時將國庫轉給銀行……不過當下並不需要,畢竟李善長主管中書省,還有幾位參知政事,完全可以把這些事情負責起來。
  也就是說,這壹次的調整,李善長獲利最大,不但鞏固了地位,還順利擴大的管理的範疇,終於找回了壹點屬於左相的尊嚴。
  肉眼可見,老李都年輕起來了。
  面對這個結果,哪怕強如老朱,都只能徒呼奈何。
  壹旦群臣商議妥當,洪武大帝都要當擺設,沒有辦法,妳壹個人,鬥不過我們這麽多人的。
  但是老朱豈是會輕易放棄的,他沈聲道:“李先生,張先生,妳們所講,咱自然是同意的……只是咱不明白,市米資敵,出賣軍情,應該以什麽罪來算?官吏貪墨,走私商貨,又該怎麽算?”
  這時候張希孟躬身道:“回陛下的話,針對貪贓枉法,走私脫稅,自然要嚴懲不貸,必須比照最嚴厲的處罰。走私資敵,達到壹定數額,就要夷三族!我以為這個數額是壹萬貫!”
  李善長稍微壹怔,“張相,會不會太多了?”
  張希孟道:“李相,咱們壹個士兵,從頭到腳,包括兵器帳篷,算起來還不到五十貫,壹萬貫,足以裝備二百個敵兵啊!”
  李善長愕然,默默頷首。
  朱元璋斷然道:“這個定罪很公允!要寫入大誥,永為定制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