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大明第壹臣

青史盡成灰

歷史軍事

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,壹大壹小兩個孩子,緩慢前行。 他們的旁邊是空曠的原野,只有寥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

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

2022-12-9 22:32

  張希孟身在揚州,朱元璋是請他來收拾殘局的,可是自從張希孟推薦了汪廣洋之後,他就沒什麽動作了。
  只是偶爾抽空,在揚州街上閑逛。
  去瓜洲渡口看看,去商行轉轉,酒館茶攤,張希孟也不放過。逛了大半天回來,他通常會把記在腦子裏的商品物價,詳細寫成壹份清單,然後再安排人,送去應天。
  自始至終,張希孟幹的也就是這件事。
  然後朱元璋的面前,就擺著壹堆價格清單,壹天挨著壹天……乍看之下,還發現不了什麽,可是十幾天連續起來,就能看到壹條明顯的曲線。
  尤其是食鹽,就更明顯了。
  揚州城是最初靠著常平倉,出售食鹽的地方,也是最先叫停的。
  隨後新鹽法推行,各地陸續降價,揚州竟然無動於衷,甚至還有逆市上揚的意思……直到朱元璋下旨抓人,抄了兩淮都轉運使司,揚州有了動靜。
  鹽價沒有下跌,反而向上升高,達到了七十文壹斤的天價,幾乎翻倍。
  隨後就有十幾家鹽商被抓,直接押解到了應天。
  隨著鹽商被抓的,還有揚州官吏,壹共二十幾人,也都押解到了應天。
  這下子揚州城沈默了。
  原來真的有壹股力量,能對頑固的鹽商集團下手,大家夥都在拭目以待。
  隨後食鹽送到了揚州,原來幾個常平倉的官吏,負責出售食鹽。
  同應天壹樣,都是七文錢。
  翹首以盼的揚州百姓,紛紛前來排隊,大家夥呼朋引伴,扶老攜幼,趕到了常平倉。
  當背著食鹽離開的時候,有不少百姓,眼圈泛紅。
  婦人甚至失聲痛哭。
  原來不是做夢,真的便宜了!
  百姓們喜不自勝,宛如過年壹般。
  張希孟默默觀察著,他很快確定下來,當鹽價下來之後,民間的怨憤全都消失了。
  取而代之的都是贊頌,覺得天子果斷,貪官汙吏無恥,他們和商賈勾結,沆瀣壹氣,把食鹽的價格弄得那麽貴!
  敲骨吸髓,喪盡天良。
  現在就看著陛下,怎麽處置他們,壹個個全都該千刀萬剮。
  看到了這裏,張希孟也松了口氣。
  歷史上的朱元璋,可比現在狠辣多了,壹輪輪的大獄,幾乎都沒有停止過。
  可問題是不管朱元璋如何大刀闊斧,殺壹個天翻地覆,洪武朝的民生恢復,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,人丁滋長,戶口增多,倉庫攢下如山的糧食布匹,國家走向盛世……
  壹方面是仁君聖主,壹方面是殘暴無情的殺戮機器……
  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朱元璋?
  其實兩個都是。
  不同的地方,僅僅是從哪個角度來看罷了!
  妳要是站在詔獄那些大臣的立場上,朱元璋弄得官不聊生,簡直可惡透頂,十足的暴君。可妳要是站在那些買到了便宜食鹽的百姓立場上,簡直是聖君明主,仁慈不得了。
  對於老朱來說,他只要把殺戮控制在官吏,和他們的周圍。對普通百姓沒有什麽影響,就不會撼動大明朝的根基。
  張希孟把壹切看在眼裏,也松了口氣。
  其實他在這件事情上,並不是很擔心老朱,他可以做得很完美。
  但是有壹件事,卻是朱元璋做不到的,那就是用新的力量,填補官場,彌補留下的空缺。
  為了這件事,張希孟籌備了十年之久。
  彼時朱元璋剛剛渡江,占據了應天,就已經開始了科舉取士,後來又陸續興學,開設商科,招攬各種人才。
  但是有壹個問題,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裏,這些通過科舉的學生,除了極少數之外,九成五都在下面做事,壹大半都是書吏,每天忙碌,工作瑣碎。
  雖然俸祿可以養活壹家人,但絕對談不上好。
  更沒有天子門生,鯉魚躍龍門的喜悅。
  張希孟也表現得非常超然淡漠,他甚至沒有過問那些自己的門生。
  差不多十年間,就讓這幫人在下面磨礪,積累經驗也好,打平棱角也罷……直到今天,他們終於有了機會,開始大舉進入官場,成為朝廷的骨幹。
  張希孟並不希望他們明白自己的苦心,把自己視作師長,唯命是從,形成壹股無與倫比的力量,遮天蔽日,壹呼百應……恰恰相反,張希孟很希望這些人能忘了自己。
  或者說不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們壹切。
  又或者說,他們是靠著自己的辛苦磨礪,積累了足夠的經驗,終於等到了壹展才華的機會……這壹切都是他們自己奮鬥得來的,跟任何人都沒有關系。
  從某種程度上講,他們這麽想也沒有錯。
  手握大權的張希孟,沒有早早提拔他們,沒有拿出很多機會,讓他們平步青雲,高歌猛進。
  如今也不過是恰逢其時,新舊交替,就是這麽簡單。
  張希孟想要的不是唯命是從,門生弟子遍布天下,當個加強版的李善長,又有什麽滋味?
  他想要的是壹群相對專業,能夠遵守國法,按規矩辦事,不輕易被收買,不參與黨爭,只是履行自己使命的文官隊伍。
  這也是朱元璋無論如何,也做不到的事情。
  十分湊巧,在揚州,就有這麽壹個幸運兒。
  他在七年前,參加科舉,通過考試之後,只是混了個縣裏的書吏。名義是是官,卻沒有戶部的正式告身。
  家裏頭想著飛黃騰達,改換門庭。
  結果和以前沒什麽區別。
  整整七年,他都不大能擡得起頭。
  只是在縣衙裏悶頭做事,老老實實當個工具人。
  而就在幾天之前,突然吏部來了公文,調他進入戶部,擔任江西清吏司主事。
  壹道命令下來,驟然高升。
  這個主事比縣令還要大兩級,論起實權,足以和知府比擬。
  數年辛苦,終於熬到了今天。
  熬出頭了!
  家中大擺宴席,宴請賓客鄰裏。
  由於是流水席,哪怕路過的人,都能沾沾喜氣。
  張希孟正從巷子轉過來,也被拉到了桌位上,還喝了兩杯。
  從這家人大肆操辦,喜不自禁的情形來看,他們十分篤定,這是自己運氣好,加上足夠努力,終於坐熱了冷板凳,等來了機會。
  至於上面的人,誰提拔了他們,誰栽培造就了他們?
  不存在的,都是他們努力的結果。
  對此張希孟只想說,幹得好!
  就是這樣。
  雖然盡管如此,官吏們還是不免抱成壹團,私相授受……但是毫無疑問和前面相比,會改觀不少。
  畢竟都是靠著我自己努力的,我又何必把身家性命掛在別人身上?
  讓我替妳們敗壞國法,也不是不可能,但是必須加錢!
  而且即便加了錢,我們也未必老實聽話。
  總而言之,壹群名為職業文官的人,開始進入朝廷,取代原來的官吏。
  屬於大明朝的新舊交替,已經啟動了。
  張希孟沒有去應天,而是選擇在揚州,默默觀察壹切,他的心情很好。
  事情比他想象的要順利,朝局劇烈的改變,也沒有怎麽波及民間,除了讓百姓多壹點談資之外,別無更多。
  終於,大局平穩,可以進入喜聞樂見的環節了。
  數以千計的要犯,都在詔獄。
  還有過萬的從犯,關押在各處。
  要處置他們,那可是壹項相當龐大的工程。
  而且這些臥龍鳳雛,貪的五花八門,壹本大明刑統,除了封面,他們幾乎都幹了。而且還有許多人,突破了刑統的範疇,逼著朝廷不得不修法,才能跟得上他們犯罪的進度,填補空白了屬於是。
  首先就是那位喜好玉石的都轉運使樊光,他靠著三年多的時間,積攢下讓馬皇後都汗顏的玉石寶貝,這要是不給他點顏色瞧瞧,簡直有辱皇家威嚴。
  姚廣孝遞上去了千刀萬剮,淩遲處死。李善長覺得太過分了,還是腰斬吧,畢竟還幹脆壹點。
  結果朱元璋壹樣沒有同意,他只是讓人準備了木枷,然後把這二百多斤的玉石,都掛在了木枷下面。
  本來木枷幾十斤重,就相當恐怖了,又加上了二百多斤的玉石,這玩意簡直能要命。
  不得不說,朱元璋在收拾貪官上面,真的很有想象力。
  沒有法子,咱當和尚,流浪乞討,多少個無眠的夜晚,忍著腹中痙攣疼痛,就想著怎麽擺布他們,才好受壹點。
  現在機會來了,不下狠手,簡直對不起老天爺。
  這份沈重的木枷,放在兩個肩膀上,沒有壹刻鐘,就壓得樊光忍受不了。
  事先已經把他們吊在了壹個木籠子裏,雙手綁在了架子上,動彈不得,然後再戴上沈重的木枷,墜上二百斤的玉石。
  所有的份量,都加在了肩頭上。
  哢嚓!
  壹聲清脆的斷裂聲,鎖骨被壓碎了。
  樊光發生淒慘的叫聲,可是很快他就叫不動了。
  枷鎖繼續下壓,斷裂的骨頭,插入肺葉中,鮮血順著口鼻流出,淒慘無比。他就像是被抓住喉嚨的雞,漸漸失去了氧氣,臉憋得鐵青,失去了生機。
  臨死前的掙紮,讓他拴在架子上的雙手都脫臼了,皮膚撕裂,鮮血湧出,白骨外露。
  這位貪的讓老朱破防的男人,就被自己貪墨所得的玉石,活活壓死。
  這還不算完,老朱有下旨,把他們的皮剝下來,就用這些玉石,填充進去,單獨展示!
  別人是剝皮楦草,他是剝皮塞玉。
  待遇還真是不壹樣!
  幾乎壹瞬間,就成了報紙的頭條熱門!
  百姓們奔走相告,喜悅不已。
  而在還只是壹個開始而已。
  都轉運使同知腰斬,多達十三位的判官,有十二位處死,下面的書吏,五十多人砍頭。這些人還只是兩浙鹽運使司……報紙上面,每天都有預告,告訴大家夥,陛下又殺到了哪裏!
  想看熱鬧的,千萬別錯過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