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1章 妳們,不許忘了朕!
葬元 by 武獵
2021-6-15 20:17
等到李洛的大纛來到戰場,所有戰果統計和傷亡統計也出來了。
元軍騎兵投降者四千余,被殺者三萬八七余,因受傷而被俘者兩萬三千余。元軍騎兵共損失六萬五千,其中蒙古騎兵只有上萬。也就是說,大多數戰果都是色目騎兵。而蒙古騎兵大多成功逃脫了。
繳獲完好的戰馬九萬二千余匹,弓箭兵甲無算。
唐軍騎兵傷亡兩萬五千余。其中戰死壹萬二千余。哲劄部壹萬騎兵,就戰死三千多人,其余大多受傷。哲劄也身中五箭,幸好有兩層玄甲防護,受傷不重。
參戰的壹萬多火銃兵,死傷四千余人,其中戰死兩千,就連火器兵大將顏隼也受了箭傷。
唐軍騎兵步軍共傷亡三萬人,才換來這場勝利。
加上殲滅五萬漢奸軍步兵時的數千人傷亡,唐軍以總傷亡三萬三千人的代價,大敗元軍十五萬步騎,僅有三萬多元軍騎兵逃脫。
可謂大勝!
這是唐軍騎兵規模最大,傷亡也最慘重的壹戰!跟隨李洛的八萬騎兵,此時能上馬再戰者,不到六萬。
要不是裝備了三眼手銃這個殺手鐧,這次騎兵決戰,是根本打不贏的。只要看到元軍過半都是死於火銃,就能想象要是沒有三眼火銃會是什麽結果。
沒有三眼火銃,最多就是打個平手,不敗就很不錯了。
所以,唐主李洛並沒有多少喜悅之情。
傷亡……實在是太大了些。
很多熟悉的騎兵老兵,都死於這壹仗啊。
這次勝仗,反而證明了蒙古騎兵和探馬赤軍(色目騎兵)仍然強大,仍然是天下第壹的騎兵。
哪怕唐軍騎兵再苦訓,也改變不了此時蒙古騎兵冠絕天下的事實。
只有讓火器結合機動性,才能克制蒙古騎兵。
壹名名陣亡唐軍將士的姓名被記錄,遺體擺在壹起,準備就地埋葬。
“傳旨,在此地設立國戰公墓,集體埋葬陣亡將士。令附近各州縣官員,準備棺木,妥善辦理。辦得好的歸唐官員,原級任用!”李洛降下聖旨。
由於河南絕大多數地方已經易幟歸唐,信陽已經屬於唐土,將士遺體不用再火化帶回南方,而是可以就地埋葬了。
“遵旨!”行軍司馬兼任禦前參事韋素領命,隨即起草詔書。
壹萬五千多具遺體整整齊齊排出壹裏,參加瞻仰的將士們哭聲震天。李洛率領諸將和隨軍文官,默默看著陣亡將士遺體,都是壹臉哀戚之色。
“轟轟——”
“砰砰砰——”唐軍九門火炮和上百桿火銃壹起轟鳴,向陣亡將士致哀。十余萬將士壹起摘下頭盔,垂首默哀。
隨軍,軍樂奏響,十余萬人壹起緩緩唱起《國殤》:
“操吳戈兮披犀甲……”
就連唐主李洛和諸將,也都跟著唱。
歌聲低緩悠長,蒼茫沈郁,神聖肅穆,蕩氣回腸。猶如大地深處發出,又高遠虛幻如天音。
《國殤》聲中,九個身穿陰陽八卦道袍,頭戴高冠的隨軍道士,手持法器出列。
九個道士都是忠武道宮的道官,他們戴著玄妙難言的面具,要麽手持道經,要麽手持七星劍。要麽手持法鈴,壹邊吟唱《招魂》,壹邊緩緩起舞。
“……帝告巫陽曰:有人在下,我欲輔之。魂魄離散,汝筮予之……目極千裏兮傷春心,魂兮歸來……”
招魂歌和國殤軍歌當中,壹個道官忽然搖鈴大聲喊道:“陣亡將士有靈,托言曰,來生再為大唐而戰!武魂兮歸來!武魂兮不滅!”
“再生再為大唐而戰!武魂兮歸來!武魂兮不滅!”數以萬計的將士壹起大喊,聲動天地。
這是唐軍新規定的‘招魂’,是專門在戰場上為陣亡將士做的法事,是唐軍的精神待遇之壹。
元軍俘虜們呆呆聽著《國殤》,看著《招魂》,似乎明白了唐軍之所以強大的原因。
戰場送行完畢後,就是收斂遺體。壹面面早就準備好的、繡著唐軍戰旗的被單,蓋在遺體之上,顯得肅穆無比。
為了彰顯對陣亡將士的尊重,唐軍下葬袍澤壹律穿上專門的戎服,以紙甲木刀陪葬。
而且,陣亡將士還要加壹到兩級軍職軍銜刻制碑文。比如壹個普通士卒,碑文上要刻什長,什長要刻都頭,都頭要刻隊正。
真的是生榮死哀。
“陛下,墨寶已備,請陛下禦筆墨寶。”韋素恭恭敬敬的對李洛說道。
李洛來到臨時搭起的小案前,拿起壹支蘸滿墨汁的狼毫,揮筆寫下“大唐信陽烈士陵園”十個大字。這就是陵園的名稱了。
接著,又用楷書肅然寫下壹副對聯:
“身獻華夏造盛世,血沃中原復漢家。”
橫聯是:武魂不朽。
唐主的字渾然大氣,法度恢弘,此時完全就是大家之筆,已經極為可觀。就是後世書家,也只能說好。
李洛寫完,禦筆墨寶就被韋素請了下去。
接著,韋素又請旨如何處置戰死元軍屍體。
“火化了,骨灰葬在壹起。就寫陣亡元軍之墓。就讓他們,陪著烈士陵園吧。也好為後世之殷鑒。”李洛說道,壹邊寫下“陣亡元軍之墓”六個大字。
同樣寫了壹副對聯:
“折戟含恨葬異壤,殞命悲秋思大漠。”
橫聯是:何必當初。
“陛下氣度恢弘,深謀遠慮,真是天可汗的胸懷!”韋素等人說道。
“酒來!”李洛喝道。
須臾間,美酒獻上,李洛手持酒杯,對著唐軍將士遺體,就這麽壹屁股坐在地上,緩緩說道:
“諸卿啊,妳們有的是江華時就跟著朕的鄉勇,有的是海東時跟著朕的團丁,最晚的,也是跟了大唐兩年的西北漢子。”
“妳們,有的是漢人,有的是女真人,還有契丹人,黨項人,吐蕃人,蒙古人……妳們,都是華夏兒郎,是朕的忠誠衛士,是大唐的子弟兵啊。”
“可是如今,妳們累了,妳們躺在地上,血流幹了,秋風起了,朕……怕妳們,怕妳們夜晚寒冷啊。”
“陛下……”將士們壹起跪下,壹個個淚如雨下,“陛下何須如此啊。”
李洛淚目繼續道:“妳們很多人,上有老母,下有孺子,更多的人,還沒有家室,這便就斷了香火。為了大唐,妳們還如此年輕,就這麽去了。朕,對不住妳們啊,朕沒能讓妳們看到,那光復中原,再生盛世的壹天吶!”
“陛下……”諸將哽咽的幾不能言,只能飲泣叩首。
李洛輕輕的拍了拍壹具遺體,重重喟嘆壹聲,“可是,朕不能不打仗,大唐不能不打仗。這天下太平,華夏壹統,總要有人為國捐軀,總要有人馬革裹屍。就是朕,就是後世之君,也有可能為大唐而死。可是朕看到妳們躺在這裏,朕還是……還是感到傷心。唉……朕這十年,有太多的人為了千秋大業而死,他們,妳們,既是朕的臣子,也是朕的兄弟啊。”
“等到朕將來死了,就把妳們所有人的名字刻在朕的陵墓中,讓妳們陪著朕,千古相隨,君臣不離……”
李洛說完壹口喝幹杯中酒,“這杯酒,朕敬妳們!朕還有壹道最後的旨意給妳們,安心的去吧,妳們不會身後寂寞,凡事還有朕,還有大唐,不會忘記妳們!妳們,也不許忘了朕,忘了大唐!欽此!”
李洛說完,很多將士都哭成淚人。
“陛下……”
“天可汗……”就連哲劄等蒙古將士,也熱淚盈眶。
全軍慟哭壹片,接著山呼萬歲。
“皇帝陛下萬歲,萬歲,萬萬歲!”
“大唐萬歲!”
“萬歲!大唐必勝!”
……
麻素和阿達魯臺帶著三萬多騎兵,倉皇南顧的壹路北遁。
經此大敗,元軍殘軍士氣低迷,加上羽箭沒有補給,事實上已經喪失了再戰的能力。
三萬多元軍壹人雙馬的狂奔百余裏,才憑借高超的騎術擺脫唐軍追擊,這才喘了口氣。
想到折損了六萬多寶貴的大元騎兵,老將麻素突然再也忍不住的吐出壹口鮮血,身子壹晃就栽下馬背。
“那顏!”
“大帥!”
左右壹起下馬,扶起麻素,卻見麻素面如金紙,嘴角流血,已經氣息奄奄。
“大帥!”副帥阿達魯臺猛的搖晃麻素,“我的麻素那顏啊,妳快醒醒吧!”
麻素吃力的睜開眼睛,掙紮地說道:“我不行了,走不動了。”
左右流淚道:“那顏啊,勇士們還需要那顏帶著他們反敗為勝啊!”
麻素風箱壹般喘著粗氣,艱難的擺擺手,“阿達魯臺,我麻素,命令妳,將勇士們……帶回河北……”
阿達魯臺淚目道:“那就請大帥站起來,帶勇士們回去。”
“我不行了。”麻素的臉色露出死亡的氣息,說話反而順暢起來,“我年過六十,死了也不是短命鬼,可惜啊,生於大漠,卻沒有死在大漠,無法回到長生天的懷抱。”
“大帥放心,我阿達魯臺只要還活著,就帶著大帥回河北。”阿達魯臺也知道,麻素是油盡燈枯了,不由很是傷心。
“魯臺!”麻素死死抓住阿達魯臺的手,力氣大的嚇人,“不要再在河南打仗了,也不要參與洛陽之戰了。趕緊帶著勇士們回河北去!妳要記住,蒙古勇士,比漢人的土地更加寶貴!和李洛拼人命,我們蒙古人耗不起……”
阿達魯臺猶豫不決,他不想就這麽灰溜溜逃回河北。
畢竟,洛陽和廬州兩地,加起來還有不下十萬的大元鐵騎,只要和其中任何壹路匯合,仍然有反敗為勝的機會。大元鐵騎在河南,仍然實力雄厚。
好好打幾仗,不是沒有翻盤的希望。大元鐵騎,什麽時候慫過?就算羽箭補給不足,也能繼續打壹打!
“答應我!趕緊回去!為了河南這塊地,葬送這麽多寶貴的族人不值得,不值得啊!我是大汗的老侍衛了,我最清楚大汗的心思!答應我!”麻素眼睛圓睜,死死盯著阿達魯臺。
阿達魯臺嘆了口氣,只能答應下來,“好吧大帥,我答應妳就是了,帶勇士們回河北。”
麻素聽了,努力提起來的那口氣壹散,頓時眼睛壹翻,口中再也說不出話來,只是用手指著洛陽的方向。
阿達魯臺再看時,卻見麻素脖子壹歪,已經斷氣了。只有他的手,還是指著洛陽的方向。
“大帥啊。”阿達魯臺哭泣出聲。
諸將壹起垂淚問道:“魯臺那顏,大帥手指西北,到底是什麽意思?”
阿達魯臺嘆氣苦笑:“這是大帥最後的遺命,讓我們通知洛陽大軍,讓他們不要在河南和唐軍打了,壹起撤回河北。嗯,還有廬州的大軍,大帥也想我們通知到,壹起北歸。”
諸將面面相覷,都不打了?就這麽全部撤回河北?那大汗不會怪罪他們?
阿達魯臺道:“我們在河南的倉庫都被焚毀了,只有洛陽倉沒有被毀,要是去洛陽補給,再和洛陽大軍匯合,完全有翻盤的機會。可如果去洛陽參戰,就壹定會耽誤北歸,要是再敗,我們就都回不去了。”
“我的意思是,不去洛陽了,就按照大帥的遺言,北歸就是。我們派人通知壹下洛陽和廬州,他們要打就打,要走就走。我們走我們的。”
河南江北元軍,本來是有統壹指揮的。這負責統壹指揮的人,就是坐鎮開封的“大元特使”。
可是大元特使在開封之變時被莫度和趙顯擒獲了。這導致河南江北三十萬元軍沒了統壹指揮,被分成三部。
而河南各州縣歸唐,驛站都被歸唐的州縣和宋軍控制,忽必烈的聖旨已經無法傳達到了。
三部元軍等於在各自為戰,而且軍事計劃被唐軍特務摸得壹清二楚。可他們對唐軍的情報,卻幾乎沒有了解。
當下,阿達魯臺派了壹小隊騎兵,往東去廬州報信。這隊騎兵雖然只有百人,可沿途只要不遇上唐軍騎兵,根本可以橫著走,不怕被歸唐的地方官府拿獲。
接著,又派出壹個百人隊去洛陽報信。
“希望還來的及!”阿達魯臺也不敢保證,信使到後洛陽和廬州有沒有開打,如果開打了是贏還是輸。
之後,阿達魯臺帶著麻素的遺體,直接北上,不管不顧的打算北歸。
果不其然,阿達魯臺派出報信的兩個百人隊,壹路囂張跋扈的縱馬奔馳,沿途州縣根本不敢阻擋,甚至有的縣城還被區區百人的韃子騎兵攻破荼毒。
等到周圍歸唐的大隊宋軍趕來,韃子騎兵已經去的遠了。要是小股宋軍,韃子百人隊直接箭射刀砍,大展淫威,殺的數倍於己的宋軍潰不成軍,然後給韃子騎兵留下弓箭。
可是當去廬州報信的韃子分隊遇到壹支滁州來的兩淮宋軍,就沒有那麽好的運氣了。
兩淮宋軍,可不是軟柿子!
那支兩淮宋軍只有壹個營(五百人),而且都是步兵,卻敢主動沖擊韃子百騎。壹番血戰下來,韃子百騎折損數十人,再也不敢囂張。
等到剩下的幾十個韃子騎兵好不容易趕到廬州,卻聽見廬州城外殺聲震天,羽箭如蝗,火器的轟鳴也驚天動地,原來已經開戰了。
終究是晚了壹步。
不知道戰況如何啊。
來報信的韃子騎兵,只好策馬奔上附近壹座山崗上觀戰。
只壹眼,他們就暗叫不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