葬元

武獵

歷史軍事

女人追男人,其實也很難。
比如,壹個女警追男逃犯。
“李洛!妳再跑我就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480章 石心終不改

葬元 by 武獵

2021-6-15 20:17

  等到張三豐坐下,李洛說道:“壹別數年,張真人還是風采如昔啊。”
  張三豐用道禮稽首:“貧道遊離四方,頗經風霜,如何比的陛下華年英銳。陛下年未而立,便壹統南國,太平將現,盛世微明,此乃天意,豈人力哉。”
  壹上來便送上高帽子。
  他此時見到李洛,感嘆對方氣度已然於數年前大為不同,當真是高山仰止,深如淵海,帝王風采昭昭如日月,不怒自威,令人不敢逼視。
  這就是天子位居九重,口含天憲的威儀。
  李洛命人去請皇後,對張三豐說道:“聽說真人早不在大都,不知去了何方仙山寶地清修?”
  張三豐口綻壹句道偈:“不在洞福地,乃是煙火中。陛下,所謂大道,人間無處不在,何必遠求哉?貧道,只在武當山也。”
  李洛笑道:“朕看真人的道心,果然更加精益了。嗯,真人認為道不遠求,難道道就在身邊麽?”
  “貧道慚愧。”張三豐道,“貧道原本以為,道乃內修,見微知著於己身。可自從看了《大道論》,方知悟錯了方向。道不在修身修心,而在知也,知道知道,便是修道!”
  知道是什麽意思?就是知而後道也。妳要先知道緣由真意,才能成道。
  比如,要知水火雷電的真意,才能掌握水火雷電的道。
  探索“知”的過程,就是修道的過程,也是無限接近天道,尊奉老君的過程,這就是《大道論》提倡的。
  傳統道家講究的是修持,就算研究煉丹,本意還是為了服下仙丹修持,重修不重知,這就違背了華夏大道的本意。
  道家的產生其實遠超東漢,根本就是華夏上古宗教。道家的產生緣由,其實就是華夏先民的求知欲。他們不知道雷電雨雪,四季變化的真實原因,只能籠統的歸於天道和鬼神。
  道,就是道理,法則。這才是道的最初意思,而不是什麽修煉。
  “《大道論》,才是真正悟了《道德真經》的詮釋之言,貧道受教了。”張三豐由衷感謝地說道。
  他是真的慶幸讀到《大道論》。
  能不慶幸麽?《大道論》可是來自後世的哲學真理,是李洛講述給鄭思肖,鄭思肖結合道家思想之後整理出來的。
  《大道論》作為哲學著作,領先當今世界數百年。天分越高的人,就越能接受《大道論》。
  李洛肅然道:“張真人,道法自然,這自然便是天道之表。求道,就是由天道之表,及於天道之裏,這難道不正是莊子認為的至人麽?”
  “自然萬物,為何夏天會熱,冬天會冷,為何樹木人畜能繁衍,為何月亮會陰晴圓缺?莊子說,大象希形,大音希聲,天地之間,還有哪些是我們眼睛看不見,耳朵聽不見的大道至理。”
  “佛家也說,壹葉壹世界。這滴水之中,沙塵之內,又有哪些是我們看不見的道理?這就是道啊。這不就老子《道德經》要說的本意麽?”
  “張真人精通煉丹之術,熟知藥石之性。然則成丹之道有何真意?木炭燃燒,為何可生‘毒氣’?鐵為何會長銹?”
  張三豐再次稽首道:“善哉,陛下天縱奇才,道心天成,聖燭獨照,以微言見大道,提綱挈領,真乃平地驚雷,發人深省也!”
  “古來聖君,於道家真意,未有如陛下者。陛下以道化天下,啟迪民智,凝聚華夏人心,真乃道祖皇帝也!”
  道祖皇帝!
  對於道家來說,這真的是很高的贊譽了。
  但李洛今日寥寥數語,卻猶如撥雲見日,讓本就智慧的張三豐大受啟發,為他打開了壹扇新的窗戶。這個稱呼,李洛也不是當不起。
  崔秀寧剛剛進來,就聽張三豐說李洛是“道祖皇帝”,忍不住有些好笑。
  “張真人別來無恙?”崔秀寧笑道。
  張三豐趕緊向崔秀寧行禮,“貧道見過皇後陛下。數年不見,皇後陛下已然母儀天下,可喜可賀,真乃大唐子民之福也。”心道,崔氏做了皇後,當真猶如鳳翔九天,凝輝麗日,明月懸空也。
  皇後雖然也能用陛下尊稱,但並不常見,宋代只有少數德望高的皇後太後稱為陛下。壹般外臣多用“大人”和“聖人”,近臣多用“娘娘”“殿下”。
  不過元朝皇後都稱陛下,張三豐是北人,用陛下稱呼崔秀寧很正常。
  很顯然,張真人是個很會說話的人。而且他曾位居元廷二品道官,集賢院大學士,當然也不會在李洛夫婦面前拘謹。
  “真人客氣了。”崔秀寧客套的點頭致意,正坐在李洛壹側。
  帝後兩人同時接待張三豐,固然是因為張三豐是故人,卻也是對張三豐的重視。
  這個禮遇,天下也沒有幾人能得到了。無他,因為張三豐是元明之時著名的煉丹家,而且智商很高,又很長壽,正是小兩口要用的大才。
  李洛對崔秀寧道:“梓童來的正好,朕與張真人正在探討大道真意。”
  張三豐赧然道:“貧道慚愧,哪裏敢和陛下探討大道真意?是貧道得陛下真言,獲益匪淺。”
  崔秀寧笑道:“哦?那真是機緣巧合。陛下不是正要開設真道宮,發愁無人主持麽?張真人可是來得巧了。”
  李洛微微壹笑。夫妻兩人早就心有靈犀,默契無比。
  道家講究陰陽。大唐道家也分陰陽兩極,以真意道(自然科學)為陽,以理教道(人文科學)為陰。
  在兩人的新規劃中,真意道規範的是丹道(化學)和物道(物理),以及醫道,匠道。理教道規範的是武道,官道,民道等。
  不過,醫道有專門的醫道學宮,匠道有工部負責研究。所以準備設置的真道學宮,只負責丹道(化學)和物道(物理)的研究。
  西方現代化學怎麽來的?就從西方煉金術發展而來。既然煉金術能發展出現代化學,為何華夏煉丹術不能?
  兩人只會啟發引導這個時代,而不是憑空突兀的把後世的知識拿出來。因為,誰相信妳說的話?
  妳說東西往下落,是因為萬有引力?地球是圓的,圍著太陽轉?那不是扯淡麽?臣民壹定以為皇帝皇後瘋了,或者不正常。也不會相信。
  如此顛覆性的認知變化,不是皇帝能扭轉的。那需要真意道(科學)的漸入人心和發展,持續數代人,才能讓天下人認識到這些。
  李洛道:“不錯。張真人善於煉丹之道,學究天人,這真道宮大天師之職,還請真人不要推辭。”
  張三豐知道,這真道宮,絕對不是煉丹那麽簡單。
  “敢問陛下,這真道學宮,究竟有何說道?”
  李洛解釋了壹邊,又啟發道:“朕以為,丹道不止是煉丹,而是要研究其所以然。道家五行,金木水火土,囊括萬物。可是,金之下,有金銀銅鐵鉛等,朕稱之為元素。那還有其他元素麽?所謂聚沙成塔,那麽沙子又是何物聚成……為何用蓋子蓋住燭光,燭光就會熄滅?為何水壹熱會化成氣,壹冷就會化為冰雪?”
  張三豐腦子閃現過無數念頭,卻忽然問道:“敢問陛下,倘若究根溯源之下,明白了其中真道,可有用處?”
  兩人知道,這就是為何中國古代技術發達,而科學難以進步的原因了。
  人類的求知欲,是建立在功利性的運用基礎上的。看似無用的事物,極少有人願意窮極壹生的研究。
  牛頓為何要研究當時虛無縹緲,毫無用處的三大定律,搞各種實驗?是因為他想證明上帝和神學的存在,要發現冥冥之中的“神的法則”。妳看,還是出於功利性,他是虔誠的教徒嘛,維護“神”就是他的利益所在。
  現在張三豐問道了,到底有何用。
  李洛道:“為何很多人不相信道的存在?就是因為,人們沒有發現道的神奇之處,大道法則就在身邊,卻懵然不知,這難道不可悲麽?”
  “只要發現道的法則,就能為國為民所用。火藥之術就是煉丹的道人無意間發現的壹個法則,現在作用很大。那麽,就壹定有更多的好東西,能通過發現道則而出現。”
  “倘若發現飛鳥上天的道則,那麽人也不是不能上天。只有研究真道之理,才能利用真道之術,也就是道術。道術如此神奇,我等卻知之甚少,不能用之,豈非可惜?”
  張三豐明白了,很是激動地說道:“貧道明白了。所謂道法自然,萬物萬象皆蘊含道理,只要究根溯源,明其之理,便是真道所在,就必有所用!”
  他很有天分,很快就明白了李洛的意思,只覺得猶如醐醍灌頂,真言過耳,直有大悟之感。
  古往今來,很多人產生過這種大悟之感,可惜的是沒有付諸鉆研,或者沒有財力物力鉆研。
  崔秀寧提醒道:“凡事要問為何如此,為何之後,還有為何。若幹為何之後,便見真道。”
  張三豐稽首道:“無量天尊,陛下,貧道願接受真道宮大天師之職。”
  “好。有張真人坐鎮真道宮,朕就放心了。”李洛肅然道,“真道,事關華夏千年偉業,事關神靈法則奧妙,十分緊要。朕設真道宮為壹品衙門,每年撥款三十萬銀元!”
  三十萬銀元,如今已經很多了!
  李洛繼續道:“真道宮的道士,同時授予理士出身。相應人等,真人可任意任用。此事急不得,慢慢來,這是幾十年上百年的水磨工夫。”
  張三豐道:“貧道,謝陛下!”
  第二天,設立真道宮的旨意頒發下來。皇帝將蕭焱修建的養心觀,直接改成真道宮,成為大唐第五個壹品衙門。
  聖旨,真道宮大天師位居壹品道官,位同宰執。
  後世影響極其深遠的真道宮,成立了。
  ……
  “臣鄭和,拜別陛下,拜別皇後!”
  鄭和在江陵城外的江邊,對親自送行的李洛和崔秀寧隆重下拜。
  經過將近壹個月的準備,派到遙遠的美洲尋找新作物的鄭和,鄭重的向李洛夫婦拜別。
  歡送出師的號角鼓樂聲中,壹起來送行的官員,都是目中含淚。
  陛下得到老君托夢,說大海極東之地,有幾種作物,能活民數百萬,令陛下派船遠航尋歸。
  陛下就下旨封大海之名為華夏洋,封鄭和為華夏洋東巡都督,率領以洛陽號為首的七艘戰艦,水師千人,火槍陸戰隊五百人,共壹千五百人遠航。
  船上攜帶了大量的清水,肉幹,糧食,黃豆(用來發豆芽),幹菜,火藥等物。
  詳細的航海圖,以及幾種作物的圖畫,全部準備好了。
  今日,就是鄭和受詔出發的日子。
  按照計劃,大唐水師抽調兩萬人的大艦隊護送鄭和到呂宋,震懾海宋水師,在呂宋完成修整補給之後,東巡艦隊再往東繼續出發。
  三萬多裏的海路,將分為五段,每到壹處都有群島用來修整補充。
  可是,如此遙遠的海路,這壹去安知能否平安歸來啊!
  李洛也眼睛濕潤,親自扶起鄭和,“卿此去萬萬保重啊,大洋迢迢數萬裏,若有不順,即刻班師,不要勉強。妳們的性命,比那些作物更重要!”
  鄭和哽咽道:“臣此去,不知是否還能再見到陛下和娘娘。惟願陛下娘娘保重,萬歲,萬歲,萬萬歲!當年張騫通西域,壹去十九年,九死壹生。臣安能讓張騫專美於前,必要替陛下跋涉遠洋,布大唐國威於萬裏波濤!”
  “好好!好誌向!”李洛握住鄭和的手,“等妳回來,朕封妳為國公,將士無論存歿,皆有重賞!”
  “謝陛下!”鄭和等將領再次下拜。
  “來人!賜酒!”李洛下令。
  壹碗碗美酒斟滿,李洛和崔秀寧親自遞到眾將手中。
  眾人壹飲而盡,下拜道:“謝陛下賜酒!”
  鄭和道:“陛下,娘娘,臣等這就去了!”說完站起來,率領眾將登船。
  “保重啊鄭和!”
  文武大臣壹起揮手作別。
  “轟轟!”兩聲火炮轟響之後,鄭和下令揚帆,帶著眾將順江東下。
  華夏3983年,洪武元年十月初八,鄭和率領船隊出發,準備穿越浩瀚的華夏洋,尋找新作物。
  直到船看不見了,李洛和崔秀寧才收回目光。
  兩人都是非常不舍。
  可是,有些事必須要去做啊。
  “陛下,江邊風大,請回宮吧。”文天祥等大臣勸道。
  李洛望著浩蕩的長江,看著江岸青山下的夕陽,不禁開口吟道:
  “茫茫大江東逝海,橫絕滄流何在,長帆秋風斜陽外。黯淡前朝史,大筆驚空來。”
  “漫漫青書功罪我,榮辱英雄成敗,千古大業誰人開。浪花滔滔去,石心終不改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